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师生赴义乌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春末夏初,惠风和畅。5月12日至13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师生30余人在党委书记王庆文老师的带领下,共赴义乌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暨“行走的马新观教育”实地课堂。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名片“义新欧”班列,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地陈望道故里,再到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进程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师生们追溯往昔历史,汲取经验智慧,同时放眼当今未来,强化责任担当。


汽笛鸣响中西发展

“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学院党委书记王庆文提到:“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师生们要通过这次活动深入了解‘三地’优势,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思想、强实践、干实事。”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第一站来到了“义新欧”班列始发港,这是从义乌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货运班列。该班列线路全长13052公里,运行时间21天,极大加强了中国东部沿海与中亚和欧洲地区的联系。



据介绍,第一列“义新欧”班列于2014年开行。截至2023年5月10日,“义新欧”班列共往返运行691列,发运57244个标箱。两千多年前的丝路驼铃响,变成了如今嘹亮的汽笛声。“义新欧”上搭载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附加值越来越高。运往欧洲的货物品类由最初的小商品拓展到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家具建材等50余大类5万多种商品,回程班列从早期的红酒、奶粉等日用消费品逐步拓展到机电产品、医疗器械等,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而3月9日是中国和西班牙建交50周年纪念日,连接“世界超市”义乌和欧洲最大小商品集散地马德里的“中西建交纪念号”班列,是中西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奔赴、中西双方经贸投资和人文交流的发展的见证。


真理之味历久弥甘

“望道”之路行而不辍


1920年,金华义乌分水塘村的进步青年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国际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中文首译全译本,为中国革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而“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一故事也从此传遍了大江南北。第二站,师生们便来到了这座远离市区、四面环翠的小山村。



在陈望道故里,陈望道的远房堂侄女、分水塘村首批讲解员陈华仙向师生了介绍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1920年春,陈望道返回分水塘村,着手开展《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陈家在当时算的上是大户,恰逢春节,宾客颇多,于是陈望道便选择了屋外偏僻的柴房来免受打扰。初春的分水塘村十分寒冷,在破旧的柴房里,母亲为他置备了取暖用具,但依旧难以抵御刺骨的寒冷。


在柴房内,陈望道来不及多做准备,便在两张长凳上架起一块木板,既是书桌,也是床铺。随后,陈望道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翻译工作,白天,他端坐在桌前全心译书,而到了晚上,他便躺在这块木板上和衣而睡。母亲看他辛苦,便端来了粽子与红糖,屋外,母亲问他:“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添点儿?”陈望道应声答道:“够甜了,够甜了。”可待到母亲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陈望道满嘴墨汁,红糖却没怎么动,原来,陈望道由于专心译书,却误将粽子蘸了墨汁吃了下去。这个“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故事,一直在陈望道的家乡流传着,父老乡亲也以自己的家乡能成为点燃革命圣火之地而自豪。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顽强的意志,陈望道完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回首百年,分水塘柴房的油灯,照亮了南湖的红船,延安的宝塔,照亮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行路,使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陈望道、分水塘村也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学院退休教工党支部书记张梦新老师指出:“陈望道先生曾经在浙江大学的前身之一——之江大学学习进修,又曾在复旦大学担任过八年的新闻系主任,可谓与浙大传媒学子们渊源深厚。希望同学们能够传承‘望道’精神,坚定不移地将‘望道’之路走下去。”


“鸡毛换糖”发展经济

改革开放抓准时机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经济增长迅速。以小商品贸易为特色的产业经济,从改革开放最初的“鸡毛换糖”成长为如今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贸易中心。义乌40年的成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本次主题活动中师生们深入义乌小商品市场,实地参观规模浩大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对话企业家、侨商、外商、市场经营者等,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为当地人带来的幸福生活。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有一片介绍其发展历史的展板区域。根据展板资料,义乌小商品市场经历了代代更迭,才发展为如今的盛况:1982年9月,义乌县委正式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义乌也因此在全国率先开放并抢占了商机;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积极筹资,建成了占地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近2000个的新马路便小商品市场,从此小商品贸易摊位从露天搬进了棚子,这是义乌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义乌的面貌也日新月异。在各方努力下,1986年9月,摊位数达到4万多个的义乌城中路小商品市场正式开业了,这是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后来也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直到2002年9月,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义乌的小商品贸易市场从那时开始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格局。


师生们发现,和传统的小商品贸易不同,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店家几乎都采用线上+线下模式,无论是线上线下购物平台的结合,还是依托线下样品、通过线上下单等方式,这里的数字化贸易发展潜力很高。一家澳大利亚进口商品店面负责人表示,现在有很多外地或海外顾客会通过添加店家微信,线上下单所需商品。这样的方式也为他们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四十载春风化雨,四十载春华秋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义乌人用“鸡毛换糖”敲开了全球贸易的大门,将“义乌现象”发展成为“义乌发展经验”。如今的义乌,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地区,同时也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义乌国际商贸城也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义乌从传统的“货郎担”逐渐成为了现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贸易中心,这是敢闯敢干的义乌精神之体现。



在春日的暖阳中,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师生们行走于八婺大地之上,学习“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一带一路”精神,感受“坚守信仰、追求真理”的“望道”精神,体悟“挺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大家表示,要汲取这些宝贵精神中的力量,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实践中传承发扬、接续奋斗。


文字|郑俊磊  蒋昕茹

排版|俞邓越
责任编辑|肖玲 张可树


推荐阅读

1.“新声无限——2023年新华社进校园活动”交流座谈会顺利召开

2.浙大传播大讲堂第274期 | 电影“中国性”研究的现代化思考

3.母亲节 | 我们用镜头言说爱意

4.“浙江大学卓越记者驻校计划”第十期启动招募

5.启真求是媒介圈 | 第六期:作为媒介的声音

6.第十五届浙江大学“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招生启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